第444节 遍地狼烟 4_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新笔趣阁 > 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 第444节 遍地狼烟 4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44节 遍地狼烟 4

  布柳赫尔元帅真的感到慌乱了,因为远东战局已经快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布柳赫尔并非一个无能之辈,恰恰相反,作为苏联第一批五位元帅之一的他有勇有谋、有胆魄有头脑,长期负责苏联远东方面的军务防御,号称“远东军魂”,对中日都极有研究,而最为造化弄人的是,他与中国极有渊源。早在十五年前,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寻求组建一支政治性、纪律性两强的新式军队,希望苏联派得力干将帮助自己完成此事,莫斯科派来的就是布柳赫尔。化名加伦的布柳赫尔因此而展开了长达三年的中国之行,担任了国民革命军军事顾问团团长,参加了黄埔军校的创办、国民革命军的整编、政委体制的建立等等,还指导了国民革命军的东征和北伐,最后他因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而化妆逃回苏联,但在临走前,他又暗地里帮助中共发动了南昌起义。可以说,中国过去十几年内的军政大事的背后都有布柳赫尔的影子。眼下,布柳赫尔率领苏联军队与中国军队展开大战,他的心情无疑是非常复杂的,这种复杂不只是“老师被学生挑战”,还有更深层的一种含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时,布柳赫尔断言“中国军队(国民革命军)从此会彻底地质变、蜕化、堕落掉”,因为这支军队“不再是属于广大劳动人民和信奉布尔什维克主义的钢军了”,而是“沦为了听命于官僚阶级、资本家、大地主的腐朽白军”,可是,眼下的远东战场上,南京军战斗力之强劲、战斗精神之顽强、战斗意志之坚韧,都让布柳赫尔大吃一惊,因为南京军在进攻时勇不可挡、视死如归,在防御时坚不可摧、死战不退,根本就不是一支“堕落而腐朽的白军”。实际上,南京军攻打苏军并非“学生挑战老师”,南京军脱胎于整个国民革命军,在名义上是国军的一部分,实际上自成一系,蒋纬国的南京军和蒋介石的“传统国军”存在着根本性差别,不只是武器装备、地盘、财力、指挥等方面,最关键的还是意识形态。南京军的意识形态就是“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大义为先”,南京军作战目的是“为国家而战、为民族而战”,并不存在什么资本主义或布尔什维克主义。一支明白自己在为国、为家、为民族而战的军队,自然是信念(也可以说是信仰)坚定的无敌之师。说到底,即便是蒋介石的国军,在四一二之后也已经抹掉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烙印,更何况是在其基础上另起炉灶的南京军,跟苏军、跟当初那支用布尔什维克主义调教出来的国民革命军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

  布柳赫尔此时的险恶处境是必然的,首先,布柳赫尔本人就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无所畏惧的“远东之魂”了,若不是远东发生巨变(中日议和停战并结盟),已经被关进监狱的他是必死无疑的,尽管因为临危受命而逃过一劫,但在死亡边缘转了一圈并且在监狱中受到拷打、虐待、逼供、凌辱的遭遇让他从此生活在深深的恐惧中,谨小慎微、胆战心惊,不敢再犯什么“政治错误”,不再具有以前在军事上敢于大开大合、大胆前进的魄力,指挥作风变得越来越保守和消极,“不求立功,只求无过”,所以远东战场上的苏军表现得机械呆板,没有灵活变通,同时,因为极度恐惧斯大林的残酷手段,布柳赫尔不敢对其说实话,汇报的战果都经过很大的“艺术加工”,继而导致斯大林这个苏军最高统帅对万里之外的远东战局发生了极大的误判,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另外,布柳赫尔此时指挥的部队也不是以前那支经过红白内战后朝气蓬勃、经验丰富的苏联红军了,而是被大清洗几乎搞垮的羸弱之师,正如布柳赫尔在日记里写的:“...大批中高层军官遭到肃反,让部队的战斗力急剧地恶化了,战事顺利时还好,一旦陷入不利,那些新任军官就会惶然不知所措,部队也因此而一片混乱,他们在军事素质和军事才干上的严重不足因此而暴露无遗,并给部队带来了巨大危害,使得部队只要战事不顺,就可能分崩离析。他们根本不会打仗,虽然他们在政治上对苏维埃绝对忠诚,但忠诚毕竟代替不了军事指挥能力。进攻受挫、受阻或遭到敌军反击时,他们能做的就是挥舞手枪高呼口号,带着同样茫然的士兵们犹如赶鸭子般乱糟糟地投入死拼硬打、徒劳无用的战斗,根本就拿不出正确有效的战术手段,导致士兵们一批接一批地白白丧命。哪怕是旅长师长级别的高级军官,连一份组织部队在最短时间内付出最小伤亡地抢占一个被敌军坚守的山头的战斗方案都想不出来。这是我军在远东战场上陷入如此境地的最根本的原因。”

  一位意志低沉的元帅带着一支千疮百孔的军队,很显然,打胜仗的可能性是很飘渺的,更何况两个敌人都是非常强大的。

  黑西战场上,苏军进退维谷,处境堪称前狼后虎,东面是二十多万日军(扣除掉伤亡),西面是十多万南京军(扣除掉伤亡),中日联军总兵力约三十五万,实际上,苏军也差不多,按道理,中日联军一起发动最大力度的强攻,彻底歼灭苏军是有很大可能做得到的,但中日两军都没有发动大规模的主动进攻,共有三个原因,一是包围圈内的苏军基本上是远东苏军的主力(南京军在库伦和满洲里打的都是苏军的二流部队),打起来难度不小,即便能获胜,也是杀敌一万自损起码五千的惨胜,既然能困死苏军,就没必要强攻,把时间拖下去就行了;二是中日军队虽然联合了,但几乎没有配合,双方都不想自己给对方火中取栗,都担心自己强攻时对方趁机摘桃子,所以打防御战是最稳妥的;三是中日军队都想保存实力。打进攻战,消耗大大地超过打防御战,数据最清楚:南京军跟德国购买98k步枪,一支约为三十美元,折合法币九十元,差不多等于拥有五十亩土地的农民的一年收入,子弹是1000发五十美元,说直白点,在此时的中国,1发子弹起码等于5斤大米或25个鸡蛋。打仗是烧钱,这句话绝不是夸张。所以,从战争成本角度考虑,南京军和日军都不愿意继续跟苏军拼个你死我活。完成对苏军的堵截和包围后,南京军和日军都心平气和地转攻为守,在齐齐哈尔,日军遍地挖掘战壕,在满洲里,南京军和被南京军调动的几十万支前民工也一起遍地挖战壕,对苏军实施“铁笼封锁”。

  意识到自己陷入极度险恶境地的苏军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毙,继而展开了猛烈的反攻击,试图冲出中日联军的前后堵截,苏军的冲击方向自然是西面的南京军阵地,因为冲击东面的日军阵地即便成功了、冲破了,也是冲到异国他乡的黑龙江省境内,苏军需要回到苏联领土,理所当然地向西突围。10月28日晚上,苏军对南京军展开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突围进攻作战,之所以选在晚上,是为了让南京军的制空权优势无法发挥。布柳赫尔经过精心而充分的准备,他判断,由于满洲里位于蒙古高原东北边缘地带,所以当地是一片一马平川的大荒原,城镇极少、地广人稀,几乎没有成片的建筑物,也几乎没有山岭河流,南京军展开堵截,他们的部队必然在开阔地上,自己只要集中装甲兵和骑兵展开联合冲击,发挥坦克和战马的机动性和冲击力优势,集中力量于一点,就可以冲出一个缺口,突出重围,因此,被围苏军的几乎所有坦克和骑兵都被集中了起来,坦克超过800辆、装甲车和汽车超过3000辆、骑兵更是超过两万,汇集成一支强大的冲击力量。

  已经在前面两场大战中被夷为平地的满洲里再次迎来了一场山河变色的大战(第一次满洲里战役是苏军攻击、日军防御,第二次满洲里战役是苏军撤离、南京军堵截)。在夜幕降临后,满洲里以东区域内大地震动如雷,超过五万苏军犹如洪水般铺天盖地而来,展开了破釜沉舟般的突围攻击。

  苏军如此庞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南京军,南京军的侦察机、特种兵、侦察兵、间谍等各种刺探敌方军情的手段经过中日战争洗礼,都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很清楚苏军即将发动力度极强的反冲锋,继而对症下药地做好了最充分准备。晚上十时,当苏军浩浩荡荡地席卷而来时,苏军惊愕无比地发现,他们面前横卧着三条反坦克堑壕和一条长城般的土墙,堑壕和土墙的长度都高达上百公里,巨龙般延绵在蒙古高原上。在一马平川、地广人稀的荒原上构建防御工事并且是大规模的防御工事,显然是很难的,一来缺乏足够施工材料,二来天寒地冻、难以掘土,但南京军有办法。全军十余万官兵和几十万支前民工一起动手,砍伐树木、收割枯草,点起火堆,附近没有大江大川,但小溪小河、小湖水洼还是有的,水面上都已经结上了厚厚的坚冰,官兵们和民工们砸冰取水,把冰块冰水一起用铁锅、铁桶、饭盒、水壶、钢盔等所有可以利用的容器熬煮冰水,用开水化开地面上的冻土,挖掘出一条条反坦克堑壕、战壕、散兵坑等,挖出来的湿热的泥土则“趁热打铁”地构建起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掩体城垣,每道“城墙”高一米半,厚一米,长几百米到上千米不等,互相首尾连接,层次分明,中间留下交通壕。寒风低温中,这些被开水化开的泥土被塑造成胸墙城垣后,迅速又冻得像水泥混凝土般结结实实,城垣每个十几米便构建一个机枪碉堡或迫击炮阵地。短短几天几夜之间,一道坚不可摧的野战防线便出现在了满洲里的野地荒原上。这种办法说白了就是用泥土代替水泥浇筑工事,低温下被重新冻起来的泥土在强度和硬度上根本不逊于水泥,正如曹操当年在西凉荒原上“以水混土、浇筑冰城”。

  苏军大举进攻过来时,南京军已经在阵地上建立了一条“万里长城”。

  防盗模式:###############################################

  若出现章节显示不全,请等待几秒或者刷新!

  手机用户,强烈推荐使用,请关闭浏览器自带的小说阅读功能!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ed.cc。新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ed.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