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节 运筹帷幄 7_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新笔趣阁 > 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 第487节 运筹帷幄 7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87节 运筹帷幄 7

  确定一八零旅全军覆没时,蒋纬国感到前所未有的沉痛和沉重,他沉痛,自然是为了一八零旅那些为国捐躯的忠勇军人们,他沉重,则是源于一种无奈而苦涩的悲凉。这场战争,苏联约四分之三甚至约五分之四的国力军力由德国承担,只有约四分之一甚至约五分之一的国力军力由中国承担,显然,中国肩膀上的担子要大大地轻于德国,但仍然被压得不堪重负。用英国人的话说,“中国人参加苏联战争,无疑是想要结结实实地分一杯羹,但可惜,他们跟当年试图染指非洲的意大利人一样虽然有着极好的胃口,但却满嘴蛀牙”(历史上意大利先后两次侵略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当时已是列强,但却被埃塞俄比亚打得狼狈不堪,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讽刺意大利人“他们是带着一副极好的胃口和满嘴的蛀牙去了非洲”),英国人无疑是在讽刺中国“贪心不足蛇吞象”和“不自量力”。虽然英国人的讽刺是暗含着某种不希望中国崛起的主观私心,但说得也不是不对。中国确实太落后,国力实在太有限了。

  如果南京军有两百万德械部队,仗还会打得这么苦吗?当然不会,大军直接犁庭扫穴、摧朽拉枯。但蒋纬国有两百万德械部队吗?当然没有。两百万军人,蒋纬国有,中国的人口资源世界第一,一千万军人都有,但两百万套德械装备以及充足保障的后勤,蒋纬国则没有,这是中国国力决定的。中日战争,中国弱,苏联战争,中国还是弱,最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在中日战争期间是防御一方,但是,中国军队在眼下苏联战争期间则是进攻一方,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没有足够的实力却还要主动进攻,使得原本就重如泰山的压力更是翻倍地剧增了。本钱有限,军械有限,必须集中到数量不多的部队的身上,这就导致人口明明是苏联两倍多的中国却无法派出比苏军更多的中国军人,逻辑是现成的:蒋纬国共有一亿发子弹,供应给一百万军人,每人一百发子弹,但供应给五百万军人,每人就只有二十发子弹了,没有充足的子弹,军队如何打仗呢?打光手里寥寥可数的那点子弹后,难道用刺刀作战?别说进攻了,防御和撤退都无法展开,白白送给敌军无数俘虏。物资是固定的,军人数量越多,消耗速度越大,持续作战时间就越短,所以南京军只能派出一百万精兵作战,而不能派出几百万大军。哪怕没本钱搞火海战术,蒋纬国也不想用人海战术,因为他不想用无数同胞的尸骨堆成国家最后的胜利,那种胜利根本就是不值得。中日战争期间,日军为什么没有一口气派出两百万军人打中国呢?日本当然能出动两百万军人,但日本没有武装两百万军人和维持两百万军人作战的国力;苏军为什么在苏德战争中死伤数量如此巨大?因为“质量不够,就用数量来填”,导致苏军最终死亡、失踪、被俘、伤、病总计三千万之巨。蒋纬国没有斯大林那种铁石心肠。

  此时的湖西战场,南京军的战策是薛岳提出的“后退决战”,杨杰、李玉堂、宋希濂、郭寄峤等人都是支持的,因为他们都非常清楚,这是南京军唯一获胜的办法。首先,南京军时间有限,不能拖,一旦拖下去,拖到苏联的雨季和冬季的到来,整场战争的局势都会不利,南京军必须要在北亚跟在中亚一样取得重大突破,所以南京军很“急”;其次,南京军必须重创苏军,这是最起码的,不能只是打退或打败苏军,因为苏军主力不被毁灭,南京军无法在北亚取得重大突破;第三,南京军实力其实不如苏军,兵力、火力,都落下风,不止如此,苏军总指挥科涅夫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对手,他敏锐而透彻地看到了这一点,拖下去,耗下去,有利于苏军,不利于南京军,并且苏军实力超过南京军,再加上科涅夫本身的谨慎沉稳性格,所以苏军稳扎稳打,不太主动出击,而南京军重火力又不强,在进攻战中难以占优势,无法进行多场城市战、攻坚战,毕竟苏军还占据着地利优势。说白了,南京军需要在较短时间内重创实力超过自己的苏军,很显然,这个作战任务的难度是很高的。南京军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诱苏军脱离其经营已久的控制区,大规模地追击南京军,南京军然后在防御战中转攻为守,通过野战、包围战、聚歼战以达到大量消灭苏军的目的。南京军完好无损地后退,苏军基本上不会全面追击,因为科涅夫知道南京军实力还在,所以,南京军必须要在打了败仗后狼狈不堪地败逃,才能引诱苏军展开全面追击,这是唯一途径,最终实现南京军的“后退决战”。

  眼下在湖西战场上的南京军主要是第88、第师,总兵力约15万人,南京军当然不只这点部队,除了在中亚战场上的第31军、第37军以及已经脱离湖西战场的第77军,南京军在华北、东北、蒙古等大后方还有二十二个师(包括生化兵部队第100师)、超过五十万兵力,但这些部队一直按兵不动,原因有三,一是要巩固大后方,二是进一步地麻痹苏军,至于第三个原因,很简单,这些部队的武器装备、弹药补给、物资储备等都不如已经参加苏联战争的那十五个师,真的参战了也撑不了多久,因为这些部队没有足够的子弹。

  “我提议。”前线总指挥部内,蒋纬国声音沙哑而干涩地道,“我们一起为一八零旅全体为国成仁的袍泽手足默哀三分钟。”

  将领们都默然赞同,现场笼罩在悲伤而沉痛的气氛里。

  “一八零旅的花名册和军旗都在战前被送出来了,另外还有很多伤员也在战前被带出,所以,一八零旅不算被全歼,是可以重建的。”默哀后,萧爻安慰蒋纬国,“并且一八零旅杀伤数倍于己方的敌军,虽败犹荣,以后重建的一八零旅是一支令人尊敬的光荣部队,绝非带有耻辱烙印的败兵,更何况,他们是为了大局而牺牲的,牺牲得极有价值。”

  蒋纬国默默地点点头。

  南京军因为一八零旅的壮烈牺牲而悲痛,苏军虽然消灭了一八零旅,但也没有太大的喜悦。瓦图京在结束战斗后仍然心有余悸,科涅夫则愈发焦躁,因为苏军的这个胜利实际上弊大于利,一来,为了全歼南京军一八零旅,苏军伤亡将近五万,被牵制的部队超过十五万,使得苏军原本在兵力数量上占有的优势遭到较大削弱,二来,苏军足足有四天四夜时间忙着歼灭南京军一八零旅,腾不出手应付还在与苏军展开交战的南京军第88、第99、第150师,以及缺了一八零旅的第180师,南京军获得四天四夜的宝贵时间,及时地进行了重新部署和物资补充,导致苏军的主动权大不如前。

  “虽然这个胜利在政治上、宣传上很有价值,但在军事上则是得不偿失的。”科涅夫感到隐隐的忧虑。

  不出科涅夫所料,麻烦很快就来了,一个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电话打给了他。

  “祝贺你,科涅夫同志。”斯大林这次的语气没有以前那么亲切和蔼了,反而略显得有几分冷淡,“你的部队取得了一场胜利,开创了成建制地歼灭侵略者的先例,我向你祝贺。”

  “斯大林同志,这是我们的责任。”科涅夫惴惴不安地道。

  斯大林继续说道:“根据情报,蒋纬国军队的一个旅其实就是一个师,是吧?”

  “是的,斯大林同志,蒋纬国军队的实际编制要比常规部队严重超标,他的一个旅的实际兵力甚至比红军一个师还要多,一个师更是差不多等于红军一个军。”

  “但我们不能对外宣称是消灭了中国人一个师,我们只是消灭了中国人一个旅,虽然那个旅在实际上就是一个师。这场歼灭战,科涅夫同志,你们打得不错,但缺点也暴露很多,最大的令人不愉快的地方就是耗费时间太长了,并且红军的损失也太大了。只是一个旅而已,哪怕实际上是一个师,红军全歼敌军一个师却要付出损失一个军的代价,真是令人很不舒服。另外,消灭中国人一个旅对于红军而言,在政治上和宣传上都略显不足,最起码要是一个师。”

  科涅夫心头一个咯噔:“斯大林同志,您的意思是...”

  “中国人不是还有两个师在我们的包围圈里吗?消灭他们!”斯大林语气严峻起来。

  科涅夫叫苦不迭:“斯大林同志,请恕我直言,这一点...做不到。”

  “做不到?”斯大林的语气从严峻变成了严厉,“科涅夫同志,你的部队是中国人的三倍,居然都不能打胜仗?”

  “斯大林同志,打胜仗分为很多种的,击退敌人是一种,全歼敌人是一种,不能相提并论的,我非常担心过于沉重的作战任务会让我们从主动陷入被动中...”

  “科涅夫同志!”斯大林再度发火了,“你太消极!太悲观了!我对你也算是了解了,科涅夫同志,你很优秀,但你更擅长打防御战,不擅长打进攻战,你缺乏魄力、决心、信心。我想,也许我派你去东方军区担任司令员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他最后这句话意味深长。

  科涅夫心头一惊,他意识到斯大林此话的另一层含义,但他还要努力一下:“斯大林同志,我只想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果。”

  斯大林停顿了一下,最后语气有点威逼地问道:“我已经与库兹涅佐夫同志通过电话,他认为,只要全力以赴,就可以实现目标。科涅夫同志,你打得很稳,但还不够,我很希望你可以大胆一点、果断一点,多多听从库兹涅佐夫同志的意见。你已经取得一场不小的胜利,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呢?”

  科涅夫哑然无言,不知道该怎么回复。

  斯大林语气变得温和了一点,他意识到自己不该过度地干涉前线将领:“科涅夫同志,我可以理解你,但是,我们现在别无选择,靠打败仗怎么能获得最终胜利?我可以考虑你的难处,这样吧,我降低对你的要求,只要再全歼中国人一个师就可以了,怎么样?难道就连一半任务都无法实现?”

  科涅夫艰难无比地道:“是,斯大林同志,我会全力以赴的。”

  挂上电话后,科涅夫忍不住叹息一声。

  如果没有斯大林的干涉,科涅夫几乎肯定会选择见好就收、全身而退,但最高领袖的命令让他进退维谷,实际上,斯大林也不是直接下命令,他先打电话给库兹涅佐夫进行询问。库兹涅佐夫本来雄心勃勃地想要歼灭南京军第88师和第99师,特别是得知瓦图京已经成功歼灭南京军一八零旅后,他更是迫不及待,但是,获悉瓦图京歼灭南京军一八零旅的代价后,他开始隐隐地打退堂鼓了,就在这时,斯大林打电话过来,让他心惊肉跳,他不敢收回自己原先放的豪言,最后,他狠狠心,向斯大林保证“只要东方军区全力以赴,就可以完成任务”。对此,斯大林十分满意,夸赞和勉励了他几句后挂断电话,然后才打电话给科涅夫进行询问。

  一八零旅遭到苏军全歼时,南京军前线指挥部内曾发生过一起小小的分歧。

  “其实...一八零旅不需要打。”萧爻语气很幽然地道,“集体投降才最好。”

  “什么?”蒋纬国大吃一惊,“你让一八零旅集体投降?”

  萧爻点点头:“这样,苏军轻易获得如此重大的战果,必然更得意和自信,相比而言,敌军一个旅被己方全歼和敌军一个旅向己方投降,显然,后者更能证明敌军已经溃不成军了。我们要的就是苏军认为我们已经节节败退、没有斗志,不是吗?”

  蒋纬国怒不可遏:“让一八零旅集体投降还不如让他们全军覆没!好歹还是堂堂正正、轰轰烈烈地战死!集体投降?这是耻辱!这是污点!”

  萧爻无奈地道:“我知道,但一八零旅万一拼得太狠太凶,让苏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吃掉他们,到时候,苏军就不太愿意乘胜追击了,他们会产生怯意的。”

  蒋纬国挥挥手:“这个提议不要说了!”

  萧爻没有坚持,其实他也知道这个提议极度不妥当,为了诱敌,牺牲己方一个旅已是极度痛苦的了,若让那个旅集体投降,简直是自取其辱。胜利、荣誉,对于军队而言,到底哪个更重要?其实不好说。一支打了败仗、输掉战争的军队,再怎么维持荣誉也是败军之将不足言勇,而一支靠屈辱办法获得胜利的军队,恐怕也不会被人看不起。军队的胜利、荣誉,相当于人的生命、尊严。尊严当然比生命重要,但尊严是建立在生命基础上的,否则,何来卧薪尝胆的千古励志佳话呢?萧爻只是从纯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结论让人很难接受。

  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和偶然、巧合、意外。南京军一八零旅被苏军全歼,无疑是苏军的一场胜利,可以引诱苏军对南京军乘胜追击,但南京军一八零旅抵抗得太顽强,又会让苏军产生怯意,可能导致苏军放弃乘胜追击的念头。这就是一种矛盾。因为各种因素,科涅夫在一种身不由己的无奈处境中,不得不下令全线反击,以全歼南京军第88师、第99师为作战任务。

  下达决定后,科涅夫单独地找来瓦图京:“瓦图京同志,我有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你。”

  瓦图京看到科涅夫神色凝重,因此肃然正色:“科涅夫同志,请你下命令。”

  科涅夫打开地图:“瓦图京同志,你的第15集团军的核心部队是第64军,东方军区接下来要全力以赴地与中国人展开决战,可我始终担心后方会出现重大隐患。东方军区太大,虽然军区部队很多,但是...防不胜防啊!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留个后手。按照眼下这个局势,军区的预备队必须要倾巢出动了,不过,我打算以休整的名义把第64军调到新西伯利亚,同时从其他部队抽调几万训练有素的战士补充到第64军里,再调拨三分之一的辎重物资给第64军,你带着第64军离开这里,前去新西伯利亚一带,加强那里的防御。”

  瓦图京惊讶地道:“如果这么做,岂不是让切城这里陷入力量不足?我们要有足够的力量才能完成斯大林同志交给我们的任务啊!”

  科涅夫摇了摇头:“这个任务根本就完成不了,我不能犯下顾此失彼的错误。我打算,打几场就可以了,然后以战局不利的名义把部队再度收缩回来,虽然莫斯科方面肯定不高兴,但我肯定,中国人会在背后突袭我军区,只要我的判断是正确的,莫斯科方面不会怎么样的,哪怕我被撤职,只要能维持东方军区的稳定,就是值得的。”

  瓦图京忍不住对科涅夫肃然起敬:“科涅夫同志,你放心吧,我会完成任务的。”

  科涅夫的这个决定后来被认为充满争议性,一方面,他高瞻远瞩地巩固了东方军区的后方,在整体上没有让局势完全失控和恶化,另一方面,他又间接地犯下了分散兵力的错误,使得瓦图京和库兹涅佐夫没有合兵一处,没有集中最大力量打击南京军,从而埋下最终祸根。客观上讲,科涅夫仍然是稳扎稳打,他的意图是:巩固后方,不被眼前胜利所迷惑,同时“象征性地打几场”完成对斯大林的交差。

  科涅夫的目光并不是一直放在切城战场的,他还密切地关注着正在东方军区后方大举进攻的南京军第37军以及撤离的南京军第77军,他的直觉告诉他,敌人肯定在预谋着什么。

  只是,科涅夫百密一疏,毕竟他做不到料事如神、未卜先知,他低估了南京军“后退决战”的能力,也低估了库兹涅佐夫急功近利、利令智昏的意愿。一开始,库兹涅佐夫想要全歼南京军两个师只是单纯地为了扬名立万,但是现在,接到斯大林督促电话后的他更多的则是想要“实现在领袖面前夸下的海口”。完成了,风光无限,完成不了,斯大林雷霆大怒,后果是库兹涅佐夫想想都浑身颤抖的。先前的库兹涅佐夫只是追名逐利,现在的库兹涅佐夫则是因为对斯大林的恐惧而不顾一切地想要实现目标,源于恐惧的“动力”一下子大大增加。

  得到苏军预备队基本上全面开赴战场参战的情报后,南京军前线总指挥部内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声。

  “科涅夫终于上当了!”薛岳略微地松了一口气,他的精神还是紧绷着的。

  “可以开始下一步了。”杨杰也轻轻地吁了一口气,他同样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距离最后胜利还很远,并且充满变数。

  远在华北境内的南京军第、第师开始大举向北开拔,总兵力约13万,准备参加湖西战役,不过,由于机械化水平的落后,这五个师速度并不快。

  与此同时,已脱离湖西战场的第77军也接到了新的命令。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ed.cc。新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ed.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